近视的现状
近20年来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年龄越来越小,度数也越来越深,因近视导致眼科疾病及低视力检出率呈现持续居高不下的趋势,近视的防控已迫在眉睫。
国际统计数据
2016年2月《Ophthalmology》刊登了华柏恩教授的遗作“近视和高度近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以及2000年至2050年的时间趋势”。
文章回顾了145项研究报告,覆盖全球210万人群。文章中指出,2000年全球近视患者为14.06亿,2010年近19.5亿(占全球人口比例28.3%),同时研究预测2020年全球预计有26.2亿近视患者,2050年全球近视人口将达一半(47.58亿),包括9.38亿的高度近视人口。
其中东亚地区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朝鲜)近视患者将从2000年的5.17亿增至2050年的9.41亿;2050年高度近视患者将增至3.05亿。近视的发展呈现迅猛势态,情况非常严峻。
15年4月国际眼科时讯, 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布统计数据:
在“10~15岁的孩子当中,近视发病率每年增加10%,韩国大学近视率达96%, 如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在未来10年内,青少年近视眼疾病将在亚洲大流行。”
国内数据统计
我国2014年视觉健康调研报告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显示:
小学生20%,初中生70%,高中生85%,青少年近视成为“重灾 区”!
2014年据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称:
“我国近视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成年患高度近视的高达 3000万。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近视发病率将增长到50%,患病人口超过7亿,成年患有高度近视的将达到5155万人。”
广东省2009年,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针对广州市青少年近视眼的调查,调查对象为10~15岁青少年,结果显示,近视人群占整个比例的75%。
珠海地区据2012年检测统计数据表示,3-9年级青少年近视患有率为53.3%-67.33%,屈光不正患有率64.0%-78.17%。
近视的危害
1.200度以下无需戴镜
眼球有摄像机一样远、近动态调焦功能,通过调焦在200度内的近视无需戴镜即可达到良好视力,45岁左右老花后,远视力会进一步提升。200度以上须终生戴镜。

2.400度时遗传
据香港理工大学、没过加州州立大学研究发现:近视发展到400度时,有7对染色体会发生变异,这7对染色体正式发育成下一代眼球的重要基因组成部分。
3.600度时致病
随着眼球不断增长,视网膜被迫变薄、变紧,形成豹纹状、柒裂纹等。同事和脉络膜之间的黏连度也在下降,长出新血管等。视网膜随时可能出剥离、断裂、出血等眼病。随着代谢逐日减弱,玻璃贴内开始出现沉积物(玻璃体混浊)、晶状体细胞死亡(白内障)、青光眼等。

4.1000度以上致盲
当眼轴增长4mm时,近视度数已加深到1000度以上,眼底就成为高危近视眼底改变.如视盘旁出现弧形斑、网络膜萎缩,黄斑区生长出肝、湿疣等,形成不可逆的黄斑变性、坏死,最终逝去视力功能。这些疾病不单影响当代人的视力健康,若夫妻双方生育前有这些疾病会直径遗传下一代。
国家政策
关于加强儿童及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卫办妇幼发〔2016〕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教育厅(教委)、体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教育局、体育局:
为有效控制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现就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健康用眼意识
宣传教育是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的首要环节。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全面普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健康用眼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良好氛围。各地卫生计生部门要制订科学规范的近视防控指南,及时发布权威近视防控知识,鼓励广大医务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要联合教育部门做好每年全国“爱眼日”主题宣传活动,并组织医务人员深入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指导开展近视防控宣传教育。各地教育部门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落实每学期至少1次视力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广播、宣传栏、家长会、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用眼健康知识教育,争取家长对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的支持和配合。鼓励和倡导学生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等有益于眼肌锻炼的体育活动,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用眼,减少使用电子视频产品,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通过广泛宣传,使科学用眼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使儿童及家长不断增强健康用眼意识。
二、注重早期发现,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3-6岁儿童视力检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托幼机构要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要求,定期为幼儿检查视力,发现视力异常的幼儿,及时告知家长到医疗机构做进一步诊治。各中小学校要按照《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定期检查视力。对有视力下降趋势和轻度近视的学生进行分档管理,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措施。卫生计生部门要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做好托幼机构、中小学校视力筛查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与指导。探索建立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屈光筛查,早期筛查出屈光不正等异常或可疑眼病,早期发现近视的倾向或趋势,制订跟踪干预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
三、实施科学教育,营造良好用眼环境
托幼机构要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科学安排一日生活,均衡营养膳食,保证户外活动,注重用眼卫生,保护学龄前儿童视力。各中小学校要按照《防控工作方案》要求,保障各项教学设施和条件(教室、寝室的采光与照明、课桌椅配备、黑板等)符合国家相关文件和标准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制订科学的作息制度,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合理安排课程与活动。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制度,将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纳入课表,组织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小于1小时,督促学生课间时间参加户外活动。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随意增加教学学时,不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上课,统筹安排好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保健服务
各地卫生计生部门要根据“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要求,将眼保健服务纳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发展中,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科学研究,为近视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同时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的特色和优势,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做好儿童青少年眼保健工作。加强基层眼科医师、眼保健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培训,提高视力筛查、常见眼病诊治和急诊处置能力。注重视光师培养,确保每个县(市、区)均有合格的视光专业人员提供规范的服务,并根据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矫正方法。各地教育部门要在卫生计生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对分管领导、校长、班主任、校医(保健老师)、家长进行培训,增强责任意识,传授近视防控方法,提高校内眼保健服务水平。
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综合防控机制
各地卫生计生与教育部门要密切合作,建立共同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机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相关卫生、教育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组建省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专家队伍,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试点工作,探索建立融合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综合干预、跟踪管理等内容的长效防控机制,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全面开展。同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考核指标,适时组织专项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