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度百科
使用特殊设计的高透氧硬镜,通过机械压迫、镜片移动的按摩作用及泪液的液压作用,使角膜中央压平,达到暂时减低近视度数的作用。是目前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增长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就有报道,配戴接触镜特别是硬镜,会导致角膜的弯曲度的改变,产生2.50-6.0D的散光;第一代角膜塑形术就是基于以上的临床现象,Neilsen采用比角膜最平坦径线平坦0.20mm的硬镜,这样镜片中央与角膜接触,对角膜产生顶压作用,而使角膜变平坦;当时多采用PMMA镜片,由于此种镜片透氧性能差,故不能长时间配戴、效果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初,角膜接触镜的材料的突破性进展,出现了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不仅具有良好的光学矫正特性,而且具有高透氧性,DK/L值可超过100,能使镜片较长时间配戴而不影响角膜的正常生理功能。1997年初,出现第三代角膜塑形镜,其主要设计是角膜塑形镜基弧比角膜中央曲率平4-6D,旁中心弧比基弧陡,可有4-16D的差别,因此只需1-2副镜片,能迅速降低3-5D的近视。 [6]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1998年5月批准日戴型角膜塑形镜的临床应用。2004年12月3日批准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临床应用。